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net

不仅仅在东番,包括暹罗,真腊,占城,交趾,还有南洋的各大群岛,都将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里有了吃不完的粮食,有了不被撤销的舰队,庞大的运输船队。以后的农民起义,朱瞻基不会过于担心。

只是这一点,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个知音。

许多人还认为,如今大明国内的荒地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开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包括朱棣都是这个意思。

朱瞻基无奈,只能用酿酒来应付朱棣。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虽然是白糖提炼的鼻祖,但是他们也没有甘蔗,在白糖出口这一块,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欧洲并没有甘蔗,他们只能从甜菜里面提取糖,还是甜度不高的红糖。不仅数量少,质量差,价格还非常昂贵。

忽必烈征服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易,这趟所占的例虽然不大,却一直非常稳定,并且是供不应求。

而东番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这也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收益。

陈武也看了看自己的司,见他笑着点了点头,知道层已经都协商好了,他这边照办好了。

能够帮家乡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自认义不容辞,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真这个时候接话说道:“陈参将负责在泉州募集一万两千人,许参将负责在漳州募集一万两千人,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由海军提供船只,负责转运家属到东番,可有难度?”

许韶光的参将抱拳问道:“总兵大人,这家属可有限额?”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不超过十人皆可,另外要记得,不可影响泉州和漳州当地父母官的不满。”

虽然现在大明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并不宽裕。遇到天灾人祸,吃不饭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一面以酿酒的暴利来吸引朱棣,这才勉强让他同意了朱瞻基的东番开发计划。

而且开发东番除了樟脑,粮食之外,还有一大特产,那是甘蔗。

国的蔗糖提炼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汉代的粗制蔗糖,唐代时期,国从印度摩伽陀带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从此以后,蔗糖技术领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了提炼白砂糖,他们从宋朝买回蔗糖,经过加工,提炼成白砂糖,然后卖到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台风过后,从鸡笼湾出来,朱瞻基独自决定将水师大寨设在这里。

虽然这里距离平原地区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里有淡水河,方便岛的物资转运。

至于另一个水师大寨,在朱瞻基的计划里,则设置在南部的安平,也是后世的台南市。

那里现在有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汉族与岛少数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从台到高雄的广袤平原,也能开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即,粮食将是这个庞大帝国最重要的根基。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税,同样也按照人头收税。人口多了,税自然多,这都是政绩。

如果因为征兵拉了几十万人走,当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预想的,借助家属原因,从两地各迁移十万人,暂时也够用了。

有两万五千人的海军,能保证东番的航线安全,二十万人,在岛南安排十万人,岛北安排十万人,先把土地垦荒工作做好。

等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后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是泉州同安人,也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

朱瞻基扭头看了朱真一眼,笑道:“这件事你不必担心了,朱总兵自会安排下来。”

陈武大喜,忍不住双膝跪拜道:“小臣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不过是一个粗通墨的武官,现在学着臣来拍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为这种生硬,让他的态度显得非常真诚,倒是不让人讨厌。

朱瞻基笑着说道:“好了,出发去澎湖,即便水师要在东番设置两水师,但是澎湖巡检司也不能荒废,这里可是扼守我大明东南的咽喉。”

两个水师大寨,一个设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后的台北淡水河出海口。

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第1/3页)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 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阅读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