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终不为用 (第2/3页)
利与社会地位。彼等自然会对董承感恩戴德,更会感激背后献策的卫觊。对于这样的势头,左灵直接点出了其中的致命关键,那就是《氏族论》的作者。
“管宁?”胡邈轻声念起这个名字,如不是左灵提醒,就连他都不知道写这个论述的人是北海管宁。其人早年避难辽东,深得公孙度礼遇,后来朝廷收复幽州,逼迫公孙度不得阻碍避难名士返乡,随后又用公车征辟了管宁、王烈等一众名士,而在公车入长安的途中却发生了一件奇事,让董承引以为大辱:“可是那个听说董公为太尉,故半途下车,言语多讥讽的管幼安?”
“正是此人。”左灵刚一说完,便引起了胡邈一阵唏嘘,他接着道:“当初此人公然宣称董公身居三公,乃德不配位,耻为其下。致使董公颜面尽失,为天下人议论,最后不得已辞却太尉,转拜骠骑将军至今……府君。”左灵凑近了些,看着胡邈面庞已是狂喜一片:“卫觊岂会不知《氏族论》背后是谁人所作?也就是董公不喜读书,从而为人所期满,倘若董公知道他要倡议、支持的是管宁的著述,而以清高自许的管宁又知道董公推行其论……”
管宁清高,又瞧不起董承的粗鄙,即便创作《氏族论》的初衷却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他也绝不会让自己看不起的人拿来做政治工具。到时候与事后知情的董承两人对在一起,即便是卫觊再多才智也安抚不能。
“你不说我还险些忘了这个老货!”果不其然,董承听闻后在府邸内大发雷霆,几乎是指着杜骘的鼻子说道:“去把卫觊叫来!我要问问他是何居心!”
卫觊匆匆忙忙的过来后,急忙辩解道:“属下只是以此论为例,并非要倡行其论,只要地方郡县能在选举之时多给照顾,认其门第……”
“你再如何也绕不开他的那一套说辞!”董承对此罕见的清醒,同样都是为了确保流亡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自己无论怎么做都逃不过管宁的理论依据,这让董承无法接受。
他心里想着,当初管宁掀起朝野舆论,逼他让出三公之位,虽然权力未损分毫,但颜面尽失。如今没了杨氏等人的掣肘,自己在朝中早已非往日可比,何不索性借这个机会施以报复,先整治了管宁,出口恶气,然后再按卫觊的法子来。
既已打定了主意,又加上旁边杜骘、胡邈等人的怂恿,董承再不听卫觊的苦苦劝告,执意冷落了对方几天,然后准备好说辞,施施然入宫去了。
在这一方面,董承向来是难得聪明,他看似公道的向皇帝提了一提最看重的太学:“臣听闻太学风气不似从前,如今太学诸生,皆以门第自傲,不与寒生庶学为伍,寒门之士在太学备受轻忽。尤其自国子监开恩荫、献费入学之门以来,二者常以家世高低相争,甚有某人家世高者,便测试得优之论。长此以往,臣窃以为太学育人育才之训,将沦为空谈。”
“现在如何有了这样的风气?我竟从未有闻。”皇帝轻声说道,冲外间微一扬声:“召王越来。”待人出去传唤后,皇帝这便微微有些担忧的说道:“倘若太学、国子监真有此不正之风,则该趁早刹住,以免得弄出祸尤!”
血统论、门第论正是这个时代开始复兴的观点,在此之前,建立在这种观点之上的政治制度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门阀大族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得以延续,势必要为自己的继承加上合法的外衣。譬如别人家里四世三公,一出来当然就得仕宦清贵,当然就得比辍耕苦读要强。这种固化阶级,僵化社会的趋势一向是皇帝所警惕的。
“臣近日偶得一论,其言大为乖谬,太学、国子监诸生多传读此论,按本索源,夸耀祖宗家世,不思学业。”董承说着拿出一份书稿,高举过头顶:“臣请君上删禁此论,以澄太学之风!”
穆顺在皇帝的授意下从董承手中接过那份《氏族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阅读兴汉室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