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阮元心潮澎湃,难以读书,索性弃了书本,来后院里散步。眼看天上一轮明月,渐渐圆满,想着如果真要和谢墉一同北上,扬州这二分明月,便不知何时才能重见了,心中不禁有些伤感。
忽听得背后一个声音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伯元,这二分明月,今日最是圆满啊。若是你真去了京城,这一轮扬州月,爹爹可还能与你重看一次?”这声音听来最是熟悉,回头一看,果然是父亲到了。
阮元忙请了安,想给父亲找椅子。阮承信却摆了摆手,找了边上一个石凳子,就坐下了。阮元也连忙侍奉在一边,不敢失了礼数。
阮承信看阮元脸色,知道他还在为进京会试的事犯难。而且他之所以这时还在犹豫不决,一大半原因在自己身上。于是笑道:“伯元,若是爹爹不让你去京城应试,你便真的不去了,是也不是?”
阮元听了这话,虽起初略一吃惊,却渐有喜色,若是阮承信真的不愿自己北上,恐怕这个时候,早已经严词拒绝了。可阮承信这般说法,分明是同意了白天谢墉北上之意。这日下午,胡廷森书信也到了。便回道:“回爹爹,下午胡先生书信已到,先生言语,与谢恩师一般无二。只是……若爹爹真的执意不肯,儿子自然不敢忤逆了爹爹,只在家读书便好。”
阮承信也让儿子坐在一边,道:“其实你七岁那年,你橙里舅祖与我偶遇于街市。彼时我为了你念书之事,也曾犹豫不决。想着你舅祖一家,家赀雄厚,又广交名士,自然对你大有帮助。可我阮家,也自当有自己的气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阮家又怎能为了一时贫困,便屈身于江家?当时你橙里舅祖看得通透,知道我一人守志不仕,终是我一人之事。但你未来去就,只能由你做主。那时我和你说了江家之事,你也同意了,我便没再拒绝你橙里舅祖。”
“后来江家又有他事,你不去了,无论爹爹,还是橙里舅祖,都强求不来。但那时我便知道,你不仅好学上进,而且遇事有理有节,绝不会成为趋炎附势的小人,爹爹放心。那时爹爹便想过,若是你日后真的学业有成,到了进京春闱那一日。爹不会拦着你的。”
阮承信说到这里,也终于将会试一事点明,对于阮元入京一事,自己并无阻拦之意。阮元听了,自然无比欢喜,忙谢过了爹爹。但阮承信却继续说道:
“只是你毕竟年轻,有些事,经历尚浅。故而康山草堂之上,你想着见皇上一面,我却不依。其实我并无阻拦你仕官之意,但爹爹清楚,这官场,可并非你想象的那般君明臣贤啊。”
阮元笑道:“爹爹,您也没入过官场,为何却有这样言语?”
阮承信坐在一旁,笑道:“谢大人,若是伯元来年去应会试,确是仓促,为何不让他再读三年书,再去京城赴试呢?那样岂不安稳得多?”
谢墉道:“湘圃先生未应过会试,是以其中细节,或许不知。这会试应考,庶务最为繁杂。这最要紧的,不是能否考中,而是身在京城,有无水土不服。你一生生长淮扬,从未去过燕赵之地,所以老师在这一节上,其实颇不放心。其余会馆、贡院之事,也纷繁复杂,绝非片刻就能熟悉。若是不能亲身一试,到了会考前后,才猝然应对,只怕你原本十分的功夫,在场屋之内能发挥出一二分,便不错啦!所以这第一次会试,能通过最好,即便不能,熟悉了前后规定,下一次也就便利多了。”
想了想又道:“而且伯元,若你可以长居京城,也有另一番好处。京城之内,长年汇集天下举子,更不乏通儒大家。平日若无要事,便可聚在一起,切磋学问,总比你孤身一人在扬州,连个同考之人都没有好啊?伯元,老师也知道,让你现在做决定,有些为难。老师近日也会住在扬州,你若是下了决心,再来找老夫如何?”
其实阮元听着谢墉这番话,已是渐渐有了进京赴试之心。只是他素来孝顺,不敢违逆阮承信的意思,所以也不能在父亲开口之前,就先自己做主。遂拜了谢墉道:“老师如此栽培,学生自然感激不尽。若学生有了想法,一定尽快告诉老师。”
谢墉这日又和阮元父子闲聊了几句,眼看天色不早,便回暂住的府学那边去了。可阮元想着这件事,却一直难以平静。
阮承信道:“爹没进过官场,可爹见过他们呀。伯元,还记得,你爷爷当年的事吗?”
想到祖父阮玉堂,阮元不禁一阵沉默,若是这次入京,真的中了进士,自己的功名便也和祖父一样了。可祖父当年的命运,自己自幼听父亲说了,便始终疑惑不解。那日康山草堂,他明明见过乾隆,见他言辞高雅,为人慈祥,想来也是至圣至明之主。可祖父的事情,却也和他脱不了干系……
又想到当日康山,父亲神情态度,虽说是为了自己安稳,可若非他和乾隆早有旧怨,只怕也不会那般激烈。遂道:“爹爹,您和我说起的祖父故事,是不是并不完全?爹爹可是,还有些什么事,从来没和我说过?”
阮承信听到这里,也黯然不语,过了片刻才说道:“伯元,你祖父其实……也没什么,我知道他想法,他也是一心想着朝廷,想着天下啊。只是……只是他付出的,也确实太多了。”
这个夜晚,阮承信也给阮元讲了更多,以前阮元不知道的阮玉堂往事。他并没有阻止阮元进京的意思,阮元也没有因为这些往事,就改变入京赶考的心意。只是对于阮元而言,有些事情,这个时候依然想不清楚。
第十四章 二分明月 (第3/3页)
想起劝阮元会试之事,道:“伯元,我在朝中日久,这新科进士,每年江南能中式多少,我心里有数。依你眼下的名次,虽然不敢说必定登科,也总是大有可为啊。不知伯元可想过进京会试一节?老夫这次督学任期已到,正要北返,若是伯元愿意,和老夫同行如何?”
阮元自然也正在考虑这些,这几日虽仍然犹豫不定,却也给江宁的胡廷森送了信过去,想问问老师意见。他也准备挑个合适的日子,去看看李晴山。二人学识资历俱佳,想来可以给自己不少建议。听这日谢墉一说,会试虽然困难,也不是全无希望。便道:“老师言重了。学生年纪尚轻,若是遇到生涩些的章句,只怕便无从下笔了。这会试又是天下士人云集之处,依学生的资历,总也有些不足。”
谢墉道:“其实伯元所想,并非实情,这寻常院试秋闱,有些考官或有意标新立异,或眼看《四书》章句都已考过,才会故作新奇,兵行险着。可会试大大不然,题目一般都是常见的章句。所考校的,一是立意是否深邃,二是行文是否圆熟。至于会试第一次考不中,便对于学行再怎么出众的学子,也是常事。伯元若是想坚持考下去,就无需担心这个。”
说到这里,其实也有些担心阮元没有信心,便安慰道:“其实伯元啊,你看那些当世名臣,乃至前朝名臣,又有多少,是第一次会试便得取录的?前明的商文毅公,乃是前明二百七十年间,唯一一位连中三元之人,可他乡举抡元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方才考过会试。前明王文成公,你自当知晓罢?也是第三次会试上,才得以中式。其实老师虽然也是进士,可当日的举人功名,还是皇上乾隆十六年那次南巡,恩科中式的呢。所以这头次会试,大可不必担心。只要你以后想继续考进士,老师就支持你,如何?”谢墉所说商文毅、王文成,其实就是明代名臣商辂和王守仁,阮元自然知晓。
阅读大清疆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