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

〖海上升明帝〗

第747章 犁庭扫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让帝国更有凝聚力,南北东西差异更小,要不然许多南人到北地做官,听不懂当地百姓说话,他说的话当地百姓也听不懂,这当然是不行的。

虽说还有统一的文字,但终究还是有不足。

修订官话标准,全面推广,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于说绍天字典,其实也是附带的,以新的绍天正音为标准,收字为主,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做为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推广正音。

与历代韵书正音不同的是,朱以海是个务实的人,所以他直接把字母拼音法拿来使用。

古人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用起来都有很多不便之处,而汉语拼音法,其实最早是耶稣会的利窦玛和另几位传教士,用罗马字给汉字注意,方便学习汉语,后来又有传教士加以改进。

两人口音浓重的官话,听倒也能听懂,就是有时也容易听错。

一老一少一边翻看着号外,一边评论着这场辽沈之战。

太过顺利,顺利的都让人似乎提不起太大兴致。

这在几年前,哪敢想象啊。

当时大明两京沦陷,谁能想到几年后,就轮到鞑子

到了此时,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其实已经有数十年的研究,有了一套还不错的经验,而且他们本来说是以官话读书音设计的,比较合适拼写北京语音。

朱以海并不在意这是耶稣会传教士们发明的,好用就行,所以绍天汉语拼音本就招了许多传教士来协助编写。

绍天字典,和汉语拼音,都是为了推广绍天正音的,为了让北京官话更标准化,更普及化,朱以海让他们编字典、编拼音,官吏、生员、士兵都要学。

绍天农历,其实就是汤若望他们最早编的崇祯历书,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后,以此做为大明历法,以后的历书也都是按此为依据,后世的农历,本身也就是脱胎于此。

朱以海也是直接让汤若望南怀仁他们参与这个项目。

所谓正音,其实就是官话,朝廷推广的普通话,不同时期,官话各不同,甚至还有读书音和官话的不同区分。

明初,中原雅音,当成中原实际汉语,不过朝廷认定的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影响的汉语,当时的江淮地区中原之音相对纯正。所以当时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这东西其实也很好理解,普通话跟方言嘛。明初官话是南京音,但朱棣迁都北京,经过二百多年后,其实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

朱以海让编绍天正音,是要推广普通话,他要求以北京话做为读书音,同时也是官话统一标准,所有科举考试,以及当官、做吏的,都要学习官话,并熟练掌握北京官话。

军队的士兵,入伍后也要学习官话,甚至扫盲。

现在满朝上下都在重修官话,甚至官员的考核里,也已经正式加入了绍天正音,这北京话讲不好,仕途都受影响。

皇帝甚至下旨,今后科举殿试,要增加面试,殿试成绩前一百,要皇帝亲自面试,并做出最后排名。面试中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官话。

所以科举不但得字写的好,这官话也得说的标准。

否则若是因为官话说的不够好,而错失了状元榜眼探花的,那追悔莫及。

毛奇龄是绍兴人,他以前都在江南读书,虽然也对北京官话学过,但说话仍带一口绍兴腔。而王朝聘是湖南人,说话又带湖南腔。

第747章 犁庭扫穴 (第2/3页)

《绍天农历》等几本书。

也算是捎带一起。

朱元璋开国后曾让人编洪武正韵,一经中原雅音为定,不过这本编成的书却让朱元璋很不满,与他期望的正音相差很远,然后再编成的新书,仍不能让他满意,最后把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取代正韵味颁行。

朱元璋本意是根除旧韵蛮音,恢复中原正音。

阅读海上升明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