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日,来自各州的信件如落叶般吹入江都。
云回将京师荣王的传书一并转送江都,那封传书甚至未曾被打开过,就这样原封不动地被他送到了江都。
其他各州的刺史,也有将荣王传书一并送达的,更多的是在询问李岁宁的消息。
有好些探问的密信送到了常阔手中,有些询问略显直白,等同是在直接问“听闻太女殿下死在北狄了,不知真假”,常阔看罢,遂亲笔回信。
那名官员接到回信时,只觉虽只是信,却颇具杀伤力……那信间的骂声直将他的耳朵聒得生疼,且那些个字好似活了过来,从信纸上蹦出,化作大耳刮子,扇得他眼冒金星。
她做了先人不曾做过的事,倘若果真能够做到,待她凯旋之日,迎候她的便将是最赤诚紧密的人心。
郑潮眼中有着希冀的震动,仿佛从中看到了大盛的生机,到那时,黎民江河将走出浩劫,迎来真正的新生。
看到了此一面希望之墙的郑潮,走入秋色中:“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严冬已至,苍生是否能见阳春,便看那个人能否从北狄的严冬中走出来了。
个人生死事小,但有些人身系肩负天下生死。
诸如此类回信,常阔先后写了十余封,主打一个谁问谁挨扇。
饶是江都刺史府对外的答复皆是太女殿下安然无恙,不日便将凯旋,淮南道各处却仍有人心在躁动。
荣王在四处招安,并有人不停散布李岁宁已葬身北狄的消息,各处人心开始向京师围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信中只言,洛阳已不再需要钱甚。
除此外再无其它,只托付王岳照料他家中人。
姚冉对此未曾发表看法,此刻,她只道:“此类传书,必然也送到了淮南道各州刺史府上,当务之急,需加强对各州的监察。”
王岳点头,神情渐肃正,看向其他官员:“殿下的战场在北狄,而我等也是殿下的刀兵,虽无需赶赴北境,却务必代殿下守好这后方城池家业!”
众官员无不郑重,应声下来。
江都刺史府也收到了来自京师的传书。
除了宣告京畿已定的消息之外,那封传书也邀请了江都官员前往京中共商安邦大计,好似根本不在意此处乃是皇太女所辖之处,俨然是一视同仁的大度气概,也未吝于展示这大度之下静水流深的心计城府。
王长史看到这封传书的署名正是那骆观临,想到此人这些时日以诗词文章大书特书荣王之仁德英名,不禁道:“倘若钱先生仍在,哪里容得下此人猖狂。”
要他说,钱先生虽未曾入仕,但其文彩与见识,远在这劳什子骆观临之上!
任凭他十个骆观临,也抵不过一位钱先生!
节度使常岁宁也好,皇太女李岁宁也罢,她在这些文人心间所累下的恩义,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若非如此,任凭他再如何算计人心,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接下来必然还会有人离去,但是不要紧,最终留下的必然不在少数,且他们皆是可以一当十的赤心者。
皇太女她此去北狄,磨炼的不仅是自身,还有身边之人。
来日她若归来,便将成为世人眼中最出色的储君,其丰功伟绩甚至将盖过先太子效——当年先太子效对战北狄,至多也只是驱逐,而未曾踏足过那片大漠。
王长史并不知“钱甚”具体去向,仍在派人寻找其下落,而对此心知肚明的王岳,此时道:“伪善者才需要诗词颂赞,而殿下之德,天下已无人不晓,既不需要我等四处呼喝,也不再需要钱甚的诗词来表——”
说到后面,王岳的声音低下来。
若说是否怨怪好友的选择,王岳是怨的。
曾经他常将好友那“三年之约”挂在嘴边,也常调侃好友患有“易主之症”,更深知人各有志的道理,但真到了这一日,王岳却很难接受……无论真相是哪一种,他都难以接受。
骆观临临去前,曾给王岳写过一封信。
616 严冬之肃杀 (第1/3页)
将众学子的激昂坚定看在眼中,郑潮离去时,在心底深深叹了口气。
读书人擅分析时局利弊,却也最知气节坚守,这二者相合之下,才是完整的文人。
比起阻止那名学子离开,他选择令其离去,才能真正有效安抚归拢那些处于动摇边缘的学子……这也是一种“欲擒故纵”与“变相胁迫”——以节使之恩义相胁迫。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此中果真有恩义可用。
阅读长安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