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城周长约四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一千三百五十米的平原长城。
而山海关的整体防御体系还不单单是一座关城、些许长城,自北向南还包括北翼城、东罗城、威远城、南翼城、威海城、宁海城、老龙头,众多的城池与长城相连,组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
这也是为什么,清军自始至终都没能拿下山海关的原因,每次入关都是绕路,就算是甲申国难时大举入关,也是因为吴三桂投降,否则山海关依旧稳如泰山。
此时洪承畴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抵达,守关的军将及城内百姓为了迎接大军,组织了盛大的锣鼓队。潮水般的欢呼,喧天的锣鼓中,洪承畴率领刘衍、杨国柱、王朴、曹变蛟、王廷臣、吴三桂、马绍愉,张若麒等人踏着古老的城墙阶梯,出现在了城楼之上。
从他们的角度看着城下,只见各部全副武装的大明士兵,正以整齐的步伐不断穿过雄关,进入关外的土地。
旌旗如海、长枪入林,浩浩荡荡的大军洪流,前面望不到头,后面望不到尾,一路向北出关而去……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四月二十九日,洪承畴率各路大军到达山海关,出了山海关,就是关外了。
大军到达山海关时,己近黄昏,夕阳穿射过来,给这座雄关蒙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
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而后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第三百一十九章出关 (第3/3页)
畴更是担忧不已,严令各部总兵官严加管理,绝不能出现逃兵,否则严惩不贷。
刘衍看着各镇总兵官忙前忙后的约束兵马,各镇之中,也只有吴三桂、曹变蛟、杨国柱三人的兵马稍好一些,王廷臣、左光先的兵马次之,其余众人,特别是唐通、马科、王朴三人的兵马,那完全就是没有样子看了,如同一大群“郊游”的兵油子,全靠各镇总兵官的家丁约束、弹压,才维持了大军的完整。
于是刘衍也是摇头叹息,难道皇朝末世,勋贵与军功后代,都会成为八旗弟吗?满洲人崛起时也算武勇,到了清末,何等的德性与窝囊?这个问题何解呢,他不由深思。
由于天气酷热,此后大军便按照洪承畴的命令,大军正午到申时歇息,上午与晚时前赶路,这样总算避开了最炎热的那段时间,各路兵马的状态也稍好了一些。
阅读明末大军阀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