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以实际行动表明,在后宫之事上,他自有主张,不为他言所动。
说穿了,江鸿飞就是在说:“别的事,咱们都好商量,但我玩女人这件事,不好意思,我就一意孤行了,你们咬我?”
……
在江鸿飞刚刚取得消灭金国这个辉煌的战绩的背景下,《求贤纳谏疏》的发布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江鸿飞作为一位明君的胸襟与气度,更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与之前的《开惑论》相比,《求贤纳谏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省与进取的精神。
江鸿飞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对于文官与文人而言,《求贤纳谏疏》的发布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然而,在江鸿飞的光环之下,也不乏微词。
有臣子忧虑江鸿飞的后宫庞大,人数本就近一万两千人,如今又新增三千,恐有伤国本。
更有直言不讳者,批评江鸿飞收纳敌国妻女之举有违天道。
更有臣子劝其节欲,以国事为重。
对此,江鸿飞却显得颇为豁达,他笑言:“朕为帝王,此等乐趣,尔等岂能剥夺?”
他们看到了江鸿飞作为一位明君的诚意与决心,感受到了被尊重与重视的喜悦。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面对江鸿飞的批评与指正也毫无怨言。
因为他们知道,江鸿飞是一位真正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明君。
以陈公辅、胡铨、李光为代表的诤臣群体,大受鼓舞,他们犹如繁星点缀夜空,对国事民生,乃至江鸿飞的日常琐细,皆不吝忠言,直言不讳。
这股风气迅速蔓延,从朝堂之上的宰辅重臣,至地方微末的九品县丞,乃至深宫内的皇后、太子及妃嫔,皆纷纷献策,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议政热潮,朝堂内外,群言并起,共谋国事。
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正是因为他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江鸿飞深刻反思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体制所存在的弊端,进而意识到,尽管历朝历代都设有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务,但这些机构往往只能监督臣僚,而对皇帝本人则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这导致了大多数皇帝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走向平庸、腐败甚至暴虐。
然而,也有少数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仅注重发挥监察、谏议部门的作用,还主动要求臣下来监督自己,并虚心接纳各类谏议。
江鸿飞决心成为这样的皇帝,他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江鸿飞深谙集思广益之道,他虚心纳谏,使得大元帝国避免了前朝独断专行的覆辙,政策稳健,少有失误。
尤为显著的是,陈公辅力荐“文治武功并重,广施仁政,内安百姓,外服四夷”之策,江鸿飞闻之大悦,与群臣共襄盛举,国家因之昌盛。
同时,李光、胡铨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合并郡县以精简机构,优化官员选拔机制,强化知府、县令之责,赋予大臣更多决策权,严禁宦官干政等,这些建议皆被江鸿飞采纳并实施,国家治理效率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贪腐问题,江鸿飞更是雷厉风行,严惩不贷,一时间,清廉之风蔚然成风。
于是,大元帝国在江鸿飞的英明领导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百七十八章 意气风发 (第3/3页)
理念:“上情必下达,下情必上通,外事必闻。”
江鸿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与宰执大臣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动态,把握民心所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江鸿飞深知,作为帝王,若不能广开才路,虚心纳谏,终将导致王朝的覆灭。
历史上隋朝的教训便是前车之鉴,隋炀帝因拒谏饰非,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阅读仙侠版水浒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