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不过,即便如此,刘娥稍一沉吟后,还是道。

“官家所言的确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该和宰执共议,就算是要让宫内人来审,也当和二位宰执商议着来,所谓兼听则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有的时候想不明白某件事,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为并没有意识到身在山中。

赵祯现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刘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御史上奏,说明这件事的确已经在外间传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用外朝的大臣来审案。

因为朝野上下关注的是结果!

皇陵出现了这样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们对最后的案情结果是有一定预期的。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只怕未必。

所以,能不能安抚舆情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考验的是作为决策者的她。

如果说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谓的话,那么,就算是鲁宗道来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满意。

相反的,要是她无意徇私,那么,结果符合这些大臣们的预期,他们自然也不会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祯说的没错,这件事交给宫中来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 (第2/3页)

“案件的最终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信服,并不取决于审案之人,而取决于结果本身。”

“冯拯自己也说了,这案子并不复杂,只要对相关之人的处置得宜,那么,朝堂上下自会信服。”

“至于说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该怎么写,案子该查到什么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过内宫之人吗?”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

阅读北宋官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