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手工业也在项龙的推动下焕发新机。他建议赵佗设立“作坊联盟”,将岭南各地的工匠组织起来,专门生产高附加值商品,如丝绸、陶器和金属器具。这些商品不仅供应岭南,还通过南海商路出口海外,带来了巨额收益。
“经济的基础在于生产力的提升,”项龙在一次官员会议中强调,“只有让百姓手中有余粮、有余钱,整个岭南才能真正强大。”
岭南山多河广,水路是连接各地的主要通道。项龙提出要对主要河流进行疏浚,并在重要节点设立水路驿站。
“交通是经济的血脉,畅通的水路能让商品流转更快,信息传递更及时。”
赵佗采纳了这一提议,拨款修建河道和码头。在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沿线,一系列驿站相继建成。这些驿站不仅为商旅提供便利,还成为地方经济的枢纽,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繁荣。
有史学家后来评价:“项龙对岭南水路的开发,为岭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网络,就没有后来岭南的繁荣。”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项龙提出了新的税收制度。他建议减免百越地区的部分税赋,并设立商人保护条例,减少中间盘剥,鼓励更多人参与贸易和生产。
“只有让税赋更合理,才能让百姓敢于投入生产,商人愿意扩大投资。”项龙在一次讨论中说道,“税收少了,短期看似亏损,但从长期看,会带来更多收益。”
事实证明,项龙的税收改革非常成功。商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支持,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岭南的经济在短短几年内翻了数倍。
作为项龙的根据地,龙皇岛在岭南的地位与日俱增。项龙深知,龙皇岛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整个岭南治理的样板,因此他决定进一步优化岛上的行政制度。
在项龙的主持下,一系列沿海贸易站迅速建立,最大的一个被命名为“龙海港”。龙海港坐落于南海的交通要冲,吸引了大量中原商人和南洋商船。这里不仅成为货物集散地,也为岭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除了海上贸易,项龙同样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深知,仅靠贸易带动的经济增长无法长久,必须让岭南内部的生产体系更加完善。
项龙提议推广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并鼓励官府提供低息贷款,让百姓购买农具和优质种子。
“岭南土地肥沃,却因耕作技术落后,产量无法提升。只要我们帮助农民掌握更高效的耕种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项龙亲自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各个村落教授耕作技术。西瓯地区最初抵触汉人文化的村民,在看到农田丰收后,逐渐改变了态度。
1. 教育:项龙在岛上设立了“海龙书院”,教授包括汉人和百越孩子在内的所有年轻人。书院不仅教授传统经学,还开设了数学、地理和航海课程。
2. 法律:岛上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项龙邀请中原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9章 :经济改革的蓝图 (第1/3页)
岭南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朝南海,背靠山林。项龙在对岭南的经济进行全面调研后,提出了一项以沿海贸易为核心的经济改革计划。
“岭南的未来在海上。”在一次朝堂会议上,项龙向赵佗提议,“我们应该扩大港口规模,建立更多的贸易站,让岭南成为中原与海外贸易的枢纽。”
赵佗对此十分感兴趣:“南海商路虽有潜力,但风浪险恶,且沿海盗匪猖獗,如何保障安全?”
项龙早有对策:“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海上巡逻队,清剿海盗。同时与沿海部落合作,让他们成为贸易站的合作者,而非阻碍者。此外,在关键港口设立驻军,加强防御。”
阅读南越风云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