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相对防御严密的东、北、西三面来讲,关东军的南面几乎就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第八部 东北攻略第十章 (第3/3页)
满边界及苏蒙边界的防御。
在对苏军进攻时间的判断上。关东军根据对国际政治形势的判断认为,日苏条约要到1946年4月才失效,苏军应该是在美军在日本登陆后对中国东北发起进攻,而美军登陆最早也要到1945年秋季。尽管日军大本营包括中国派遣军方面都曾警告过关东军司令部,关内中国军队似有向关东军发起攻击的可能,但这也并未引起关东军的真正重视。他们认为即使关内共军想要出动,也得在苏联方面发动进攻之后,到那时那些装备低劣,战斗力薄弱的支那人才敢偷偷摸摸的来捡便宜……结合苏联方面行动的判断,得出关内中共军的行动至少也得在入冬以后。因为苏军要把作战重心从欧洲战场转移到远东战场至少要有3个月的时间。
到这里不得不补充一句,日本方面并不是没有得到国共双方将联手进攻东北的情报。毕竟数十万人的调动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的,但出于对中国军队战斗力上的轻视,特别是国民党军以及中共地方部队的轻视。(这里说的地方部队即北进集群之外的其他未经美械化装备的部队)关东军方面很自然的忽视了这一情报。
因为要应对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威胁,关东军经过判断苏军的进攻方向,断定苏军进攻主要突击方向可能是滨海地区,因此以东部为设防重点。将约1/3的兵力,作为掩护部队,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上。要求这些部队依托边境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防御,阻止苏军进攻。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关东军兵力东重西轻、北重南轻的态势。根据持久防御作战的计划要求,在中苏、中蒙边境附近,关东军曾驱使大量中国劳工,经过约十年经营,共修建了17个筑垒地域。其中东部8个(庆兴、珲春、东兴、东宁、绥芬河、密山、虎头、饶河)、北部5个(松花江、富锦、兴山、爱珲、孙吴)、西部4个(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以及现在落到中共手中的张家口),以此作为其基本的防御地带。这些筑垒地域正面宽50—100公里,纵深50公里,总长近1000公里。在这些筑垒地域内约有8000个永备工事和支撑点。大部分装甲工事、铁帽堡、永备火力点等都是在花岗岩中凿出来的,条件不足的工事也大多构筑了厚达1.5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发射孔用装甲挡板遮盖,并用钢筋水泥覆盖的几道堑壕和坑道相连,还在阵地前挖了很深的防坦克壕,相当的完善、坚固。但各筑垒地域之间以及筑垒地域各支撑点间互不连贯,接合部多是山地或沼泽地,日军认为苏军难以穿越,因此没有派出部队防守。
阅读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