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月老志

〖月老志〗

第931章 鬼差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第931章 鬼差 (第3/3页)

似之处,只是部族以血缘联结,道派以道术联结罢了,归结到底都是一自利的团体。

封建和郡县统治力更强一些,封建用贵族士卿,郡县用官吏,也都互有短长。很多邦国往往三种方式都有一些。

拿中夏来说,秦汉以后虽然号称郡县帝制,封国也时常出现,只是没有治权,和周秦时代是名同实异了。

统治的强大和清明并不在于统治的方式,也不在于统治的工具。

官府有存在的必要性,就是维持一个相安无事的局面。有时候又要面对战争,这个时候百姓对官府的供养还算合情合理。但有些官府则是以吸民膏血为能事的,敲骨吸髓,无所不至,在这种思想的贯穿下,官府就是罪恶和沾满血腥的,避免不了腐秽灭亡的命运。

帝制时代的官府对官吏的贪腐也有一定的督责手段。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的剥皮食草,手段不可谓不严酷。虽说当时的督责手段没有仙器的辅助,也没有阴界业镜、心镜之类的法宝。

但是在朱元璋之流的大力惩治之下,杀人不可谓不多。但是终究还是无济于事,并且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继踵的贪吏变本加厉,真可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究其原因,首先是官府除贪的名义不对。古代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是皇帝的私产,官吏是皇帝的仆从,虽然对于君臣民人的定义还有别的说法,譬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王土王臣的观念到底是一种主流观念,有强大的势力。而且秦汉以后,颛制严酷,又迭遭动乱,中夏的文化遭遇破坏、篡乱、钳制,早非本来面目。朱元璋就对孟子的一些说法十分愤怒,厉行禁止,后来又命人删掉一部分言论。

朱元璋可谓是颛制独裁的佼佼者,他的思想也全是王土王臣的观念。他的反腐是皇帝和官吏的分赃不均,甚至与整个官僚集团为敌,自然难以成功。

对官吏的督责本有一定的程式,无非是考核和告诘,中夏制治经验丰富,御史、刺史、督察、厂卫层层防治,实际效果却很有限,甚至会出现反作用。

这可以归本到前面的原因,在王土王臣的观念上,皇帝高踞九五至尊,为皇帝或皇家除贪在心理上并没有殷切的动机。

古代清廉自守的官员往往是尊奉儒家思想,圣贤教训,所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语虽朴素,却很可代表此类士人的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西汉阳儒阴法,这种表里不一的情景几乎是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法家尊君,儒家仁民,这两种观念既统一又矛盾,统治者表面上仁民爱物,骨子里无不是家国天下、王土王臣的观念,结果就必然是阳儒阴法。

而除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好的土壤。人类的观念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教育,一是环境。一般来说,所受的教育都是正面的,实际环境则善恶夹杂,甚至污秽不堪。

当然这个教育指的主要是圣贤教训,古代就是四书五经,至于天文、术数、方术、兵法都叫作专门名家,对道德品行的培养裨益不大。

所以圣贤教训是培养一个人善根善念的,善根不牢固,在环境中受到恶的浸染就越容易行差踏错。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育是王道政治的根本,也是培育文明土壤的必要手段。反之,大妖孽、大禽兽必然钳制教育、迫害读书人,破坏文明土壤,好给自己发泄暴戾恣睢的空间,以史为鉴,历历可证。

有了良好的教育,一国百姓才能根植善念,不被环境迫胁,而是去改变环境,扭转风气,才不至于有贪官污吏诛之不尽的困难。

地府的刑律以公正严酷著称,实际状况如何,就非凡夫所能了解了。

阅读月老志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