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突袭临淄一 (第1/3页)
“武安君如此之为,解决陶邑之难易如反掌,晋鄙在这里恭喜白起旗开得胜。”晋鄙眼神带着恭敬,尊敬无比的对白起拱拱手,但是心里却对白起不以为然。
三万铁骑想要从陶郡奔袭临淄,本就是难如登天,更别说白起的秦军远离秦国本土,补给上更是困难重重,在他晋鄙看来,白起这就是找死的行为。
虽然白起曾经率领十万秦军深入楚国境内,直接攻破郢都,但晋鄙不认为白起这个家伙现在还有那么好的运气,楚国和秦国临近,更是从丹水直接南下,速度迅猛无比,楚国没有能反应过来。
公元前279年,就在“渑池之会”同年,白起举兵八万,南下伐楚。
其实,在“渑池之会”前一年,秦军已经与楚国交战过,并且获胜。当时的统帅,是赫赫威名的司马错将军。只怪白起先前表现的太过出色,攻下几十城,斩杀几十万人对他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一出手,就如砍瓜切菜一样,反倒将司马错这位资格最老的老将军给抛在幕后了。
其实,实事求是的讲,论战术,司马错远不如白起;但论起战略眼光来,司马错却是要胜出白起一筹。这从其终生致力于伐蜀一事上就可看出,能够和张仪辩论不落下风也是奇人一个。
蜀国,以及附近巴、苴,早先已被他讨平,后来又多次叛乱,每次也都是由司马错率军前去平叛。三番四次下来,到了这时,总算消停了,秦国终于将这块偏处西南的广阔土地成功消化。消化过后,得了蜀地的巨大作用便立即显现了出来。
首先是经济方面。既归秦国统辖,就要纳税,就要按秦国律法办事。蜀地虽人烟稀少,与中原大国不能相比,但因其面积不小,因此这一块贡献也委实可观。其次,就是更关键的战略意义了。司马错早在首次伐蜀时,就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观点: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可安天下!
这一年,司马错率着平定蜀地的十万秦军,以及数万巴蜀土人,乘着事先造好的战船,浩浩荡荡地从涪水(嘉陵江支流)出发,向东攻入了楚国境内。楚国历来只担心秦国从商於等地出兵南下,未曾提防过秦军会从蜀地杀出,而且用的还是新式武器——战船,这可是楚、越等国的专利。因而一时措不及防,被秦军迅速突入。
等到楚襄王急匆匆将驻守在秦、楚西北边境的数十万大军调动过来应战时,司马错又突然剑锋一转,改走陆地,直插楚国最南端的黔中地带(今湖南一带)。这一地带,已与先前提到过的百越等部族接壤,属于楚国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正因为是蛮荒之地,连楚人自己都对这一带地势不太熟,到处乱嚷嚷的寻找秦军,却始终寻找不到。最可气的是,司马错趁此机会,又唆使当地的百越人、滇人起兵反楚——他长年忙于安顿少数民族(巴蜀人),自然了解此中要害。
最终,楚人忙活了大半年,对秦军毫无办法,直至将汉水以北的上庸等地割给了秦国,司马错才领兵退回蜀中。结果,秦军好不容易走了,楚王又得报说南方各部族业已叛乱,只得又派出大军前去叛乱,一二来去,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南边,北边的防御自然就弱了。秦国正面进攻楚国的机会来了。
原本,渑池之会前,秦昭襄王尚在先伐赵还是先伐楚之间举棋不定,后见赵国君臣一心,一时不可骤下,便打定主意伐楚。这次伐楚的指挥官,换作了白起。一年前,司马错伐楚时,动用的军力大致为十二三万,利用水路之便,对楚国旁敲侧击,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这次白起的兵力更少,只有八万,且无战船,又得从正面进攻。
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白起信心十足,因为他原本就擅长以少胜多,何况,司马错已为他拿下了关键的一城,让他更有把握去打胜这一仗。这座城池的名字,叫做: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阅读重生之我是齐国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