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完照壁,大家又朝着照壁的对面望去,照壁的对面隔着条马路,有一个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书写着“菊潭古治”,北面书写着“宣化”二字。
章海明给大家解说道:“牌坊这里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菊潭’是古时候对郦城县的称呼。郦城曾经也叫菊潭县。”
站在县衙大门口观看,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整个县衙的严肃性。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监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
岳浩瀚把门票购买后,大家进入大门,看到东边的建筑叫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西边建筑是膳馆和清代的县级监狱。从大门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门,叫仪门,是官府的第二道门。中间的大门过去时常是不开,只有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员时才可打开;仪门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过去时常开着,供人们的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刑,所以旧时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照壁是华夏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是设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华夏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从风水学角度来讲,住宅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大门内的称为内照壁,大门外的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青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照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照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照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一味的砖雕。
郦城县衙的照壁为一字形的外照壁,照壁正中的浮雕是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大家站在照壁跟前,欣赏着那惟妙惟肖的怪兽;程梓颖看了会,偏着头问章海明,道:“章老师,照壁上的浮雕是麒麟吗?怎么仔细看又不像麒麟。”
章海明笑了笑,回答道:“这个怪兽叫‘贪’,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从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脚下和四周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却落了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可悲下场,这种官衙用的照壁绘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第一百七十四章封建官衙文化 (第1/3页)
郦城县衙位于中州省的郦城县,是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期县级官署衙门。从江阳通往郦城的道路正在维修,岳浩瀚一行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在上午十点多到达了郦城县。
车子驶到郦城县城东大街,在县衙附近,找了处停车场,把车子停下,众人下车后,站在车子跟前,望着庞大的县衙古建筑群,傅荣生感叹道:“这么大规模呀!”
站在傅荣生旁边的章海明道:“我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这郦城县衙建于元代大德年间,此后又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才逐渐形成现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岳浩瀚把车上带着的矿泉水拿出来,给每个人分发了一瓶,一行人说着话,朝着县衙走去,到了县衙大门口,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俗称照壁。
阅读官易同道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