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群旁的衙役立刻叫道:“虫儿来了!都护好头脸, 扯网!”
随着这喊声, 头上包着衫子的农人们高高举起了网兜,还有更大的火堆在田边点起。在火光照耀下,宛若乌云似的蝗虫倒卷了过来,噼噼啪啪撞在人的头上身上。
有人惨叫出声, 更多人则挥舞着大网, 想把这群贪食的虫儿拦下。持着火把的卖力驱赶, 不时还有蝗虫似飞蛾一般投向熊熊火堆中。一阵泛着焦味儿的香气,自火堆里冒了出来,倒似炙烤什么美味。可是众人哪有功夫分神,只为了自家田亩拼命捕着蝗虫,想要从虫口中夺下今岁的粮食。
这般大的蝗灾已经许久未见了,若不是官府派来衙役,指点灭蝗之法,怕不是全县都要遭殃啊!
而现在,他们手中有网,身边有火,还有锣声和呐喊声壮胆,这要人性命的蝗灾,似乎也能搏上一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通扑杀,就从深夜忙到了天明。一众村汉又困又累,早起的婆娘已经带上了家里娃娃,赶来收拾残局。
把网住的虫儿倒进麻袋里,用扫帚、簸箕清理地上的虫尸。这些蝗虫都是能换粮的,官府开了仓,一斗虫换两斗豆,这在灾年可是能救命的,谁敢浪费?孩童们则跑进了田里,飞快的捉着被清晨的露水打湿翅膀,不太能飞的虫儿。他们可是闻到了村口那火堆里传来的隐隐肉香,听说这蝗虫烤了吃滋味不差,能打牙祭的时候,这群娃儿可是最肯卖力的。连村里的鸡鸭都被放了出来,咯咯呱呱扇着翅膀,兴奋的啄食小虫。
一众人忙碌在田间地头,远处被保下大半的麦田,仍旧在风中轻轻摇摆,泛着让人欢喜的绿意。
于此同时,一队人马正在匆匆赶赴遭灾的村落。
“明府,成县传来消息,说是蝗灾已经被遏住了,不必如此赶路。”主簿小心劝道。
“这法子可管用?”
“青天老爷说的, 自要依着做。总不能见庄稼被啃光吧?”
“万一蝗神降罚……”
“俺又没惹着蝗神,偏要来吃俺地里的庄稼?反正俺是不答应的!”
有人畏惧, 有人义愤,还有人相互宽慰, 村头免不了人声鼎沸, 突然,一阵让人头皮发麻的嗡嗡声压住了人声,遥遥自远方传来。随着声音,连天的乌云飞了过来, 铺天盖地, 遮云蔽月。夜色昏昏,瞧不真切, 更显得那景象瘆人。
苏轼却没有停下,反倒夹了夹马腹:“灾后要开仓换粮,还要小心蝗虫再来,岂能怠慢?”
他如今也不是第一次救治蝗灾了,对于官场中的手段,也是清楚明白。抗灾的时候推诿躲闪,救灾的时候中饱私囊,才是这些官吏的常态。他既然担任密州知州,就不能坐视不理。只要他这个上官亲自巡视,下面人就不敢肆意妄为,想来也会更尽一分力气。
那主簿也知道这位新任知州的脾气,不好再劝,只能一路随着赶路。这次密州受灾的地方着实不少,之前大旱,现在又闹蝗灾,对于这穷困地方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苏轼不忍见百姓受苦,除了亲自督办灭蝗事宜,还匆匆上奏,请天子开常平仓赈济。
有了这番安排,灾情好歹受到了控制,不至于让百姓流离逃荒。
到了地头,苏轼不但亲自去田间视察受灾情况,还跟当地县令一起开仓,让百姓用蝗虫来换粮食。看着虫尸高高堆起,苏轼这才松了口气,对那县令道:“这些蝗虫听说可以晒干磨粉,喂给家畜,家禽,能够增膘。”
190 番外六 (第1/3页)
“锵锵锵锵锵!”
一阵急促的锣声响起, 自村口燃起了火龙,顺着田埂蜿蜒。不知多少人举着火把,扯着渔网,在田边严阵以待。
“今夜当真会来吗?”
“会来吧?听说前日临县就遭灾了……”
阅读造化大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