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248章 好好的笔会不能毁了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唉,这国文社他么的还是我这种文人待的地方吗?

下午下班前,林为民接到了陶慧敏的电话。

陶慧敏在电话里告诉林为民一个好消息,《美丽的囚徒》马上要拍完了。

“那伱什么时候能过来?”

这才是林为民关心的重点。

照片有十多张,上面全是老外,不仅有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还有台下观众的照片。

通过照片林为民可以看到,剧场大概是几百人规模的小剧场,上座率至少有六七成,这个比例可不算低了,尤其是《触不可及》还是一部新上演的话剧。

在一堆照片当中有一种阿瑟·米勒和众多演员们的合影,让林为民忍不住会心一笑。

此时他心中升起一股成就感,不是因为话剧赚了多少钱,而是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所带来的成就感,心中同时还夹杂的几分对老米同志的感激。

看完了照片,还有一张演出的海报,林为民觉得这玩意很有纪念意义,可以挂到书房里去。

“我就几天假,还得回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还不行?”姚淑芝看向林为民的眼神怪异,“《人民日报》上多了,连《燕京日报》都看不上了。”

同事们的神色也带着几分调侃,“就是啊,你上了米国的报纸也不能瞧不起《燕京日报》啊!”

玩笑归玩笑,但林为民的话剧能够在米国上演,还得到了媒体的报道,确实让同事们充满了震惊。

八十年代中米正值蜜月期,加上各种宣传,米国那就是天堂一样的地方,作品能在那里站稳脚跟,岂不是约等于闻名世界?

林为民察觉到这帮人眼中的跃跃欲试,知道不出一天时间,这个消息一定会传遍国文社。一周之后,影响会扩散到燕京城。

在阿瑟·米勒寄来的物品当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那一叠报纸、杂志。

林为民在中国,大洋彼岸吹的再响,他也没什么切身感受,反倒不如前几天捐款所受到的报道、关注和讨论来的真实。

不过林为民还是仔细翻看了一下,基本都是以百老汇所在的纽约那一片儿的媒体为主,报纸有三份,杂志一份,看起来有点寒酸。

但一想这就是部没什么投资的话剧,能得到这样的关注已经殊为不易了。

林为民展开看的报纸吸引了同事们的注意。

在信的最后,阿瑟·米勒老生常谈,再次邀请林为民去米国。

按照他的说法,《触不可及》如果真的能在百老汇站稳脚跟,那林为民就摆脱了“nobody”的情况,完全可以到百老汇一展身手。

“我要把一位天才介绍给米国的戏剧界!林,我在米国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你的到来!”

信的最后是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让林为民倍感舒坦。

带着微笑放下了信,林为民又开始翻看包裹里的其他东西。

“为民,你这还是英文报纸呢?”柳荫问道。

“嗯,我那部话剧在米国演出了,人家给我寄的媒体报道。”林为民解释了一句。

大家顿时投来关注的目光。

姚淑芝惊叹道:“都上米国的报纸了?”

“就是地区性的报纸,相当于是《燕京日报》这种级别的。”

第248章 好好的笔会不能毁了 (第2/3页)

林为民很清楚,如果没有阿瑟·米勒的名字,《触不可及》在米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跟作品质量没有关系,百老汇是个极度商业化的地方,也只有像阿瑟·米勒这样的大牛,才能把一部从中国来的话剧运营成功。

林为民坐在国内什么也不干,就能拿到超过总体票房利润的五分之一多,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