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是从古代到现代的分水岭,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废除。当然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男人的长跑马褂逐渐到中山装、西服。女子的宽腰宽袖旗袍逐渐演化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百章 捉拿小鬼 (第2/3页)
为阴”的说法,这里体现了“阳乘阴”的思想,而非阳高于阴之意。秦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是衣襟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穿此种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紧,用带子束住。衣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的服装也体现出朦胧的人体美,系带可以起到扣子和装饰作用,柳永有一句著名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的“带”就是国人的一种审美取向的变化的结果。古代的下衣除了裳之外还有“绔”。绔就是裤子,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现在已经演化为一个贬义词。过去中国人常常用穿衣服来说明一个人的身份,比如“布衣”是指贫民百姓,“白袍”是泛指未得功名的士人,“袍泽”一般是指将士、军人的代名词。“青衿”是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贵居尊位,因而黄裳就成了皇帝的别称,我们最熟知的“巾帼”是指女英雄,青衣:是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用为婢女的代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还有很多关于服装为不同人的带名称,这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女子服饰大体上还是承袭秦汉的样式,以襦、衫、裙为主,也以大袖衫为时尚,流行上襦对襟(开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长。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由战乱到经济文化的昌盛,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样式,都出现出一派绚烂的服装样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是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依然带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点像现在的韩服,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修长俏丽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开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的服饰最为开放自由,唐代女性的服饰华美艳丽。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服饰多样化,出现女着男装;以露为美的特点。表现出唐代女性雍容大气、崇武尚勇、追求平等、开放大胆的审美心态。这种审美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的审美精神和宽容的文化胸怀。有一首著名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说明唐代女子服饰的美好。宫廷里的美丽服饰逐渐流传到民间,如: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半袖露臂,袒露丰胸以成为时尚。在这段时期服饰的样子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的,我们在唐三彩中看到过这类人物形象。
宋、明以来由于朱程理学的主导,服装的等级分的比较严格,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皆有冠、服。“凤冠霞帔”是明代有社会地位的妇女礼服,是后妃在参与祭奠等重要仪式时运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装以衫、裙、袄、褙子、比甲为主。褙子较流行,直领、对襟、小袖为平民之服。另外,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的上衣“比甲”,在宋元之后渐流行,而在明代成为妇女日常之服。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的半臂有着渊源关系,清朝马甲也由此发展而来。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古代服饰文化,到了清朝时达到了顶峰,无论是织造技术,还是染色工艺均闻名世界,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在满人入主中原以后,一开始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汉代的服饰习惯。后来民间就开始模仿宫中人的服饰,乾隆朝制定了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清朝的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满人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女真人的“崇尚犬马精神”在满族服饰里的最具体的体现。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更便于骑马射猎。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斜襟,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用于保护颈部,她们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大直筒型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由于满人不缠足,她们的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走起路来需要平稳中略带几分摇摆,主要突出了满人女性的端庄与洒脱。
阅读小胆儿大先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